《典藏》雜誌之不實評論 ATCT聲明要求典藏藝術家庭公司公開道歉並澄清說明(一)

(新聞中心 台北報導)
ATCT(美台古文物藝術及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交流協會)針對典藏藝術家庭公司的雜誌《典藏:今藝術&投資》,於第380期2024/5月刊中王嘉驥先生撰寫的不實評論,於今23日發出一份聲明。內容指出王嘉驥先生該篇〈「假」常玉與林風眠知名〉一文,就人間福報展覽條件進行抨擊,並有言語欺侮佛門子弟,對此事件ATCT協會發表聲明,協會是響應佛光山已故星雲大師的精神,推行「人間佛教,文化推展教育」,故特別協助佛光山人間福報這次的展出,共同進行公益、教育性質的公開展覽,與王嘉驥先生應臺北「大未來林舍畫廊」和「耿畫廊」所託,進行之帶有民間私人畫廊營利行為的撰文和研究,展覽目的截然不同。

典藏雜誌王嘉驥先生針對常玉的評論(圖片由ATCT提供)。

而ATCT表示:針對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在雜誌《典藏:今藝術&投資》在第380期2024/5月刊中,刊登王嘉驥先生撰寫〈「假」常玉與林風眠知名〉一文所提到的疑點,《典藏‧今藝術&投資》雜誌收到該評論文章後,完全未進行查證即刊登,已經嚴重影響出展作品藏家及主辦方與協辦方之聲譽,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論述「公是公非」精神,認為媒體是社會重要公器,應當善盡社會責任,媒體報章雜誌報導不能因為利益來帶偏見,有甚麼資訊要報導公開前,都需經驗證求實過才能分享公開,不能隨便引導民眾錯誤思維,破壞傳統文化與社會和諧,因此ATCT協會要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立即公開道歉,並就王嘉驥先生文中提到的疑點,鄭重澄清說明,ATCT 7/23公開聲明書澄清內容,針對常玉部分如下:

ATCT要求典藏藝術雜誌公開道歉聲明書內容1。(圖片由ATCT提供)

常玉部分
疑點一:已知的研究指出,常玉於二戰過後,因經濟拮据,已無能力購買畫布,改以較為廉價的纖維板作畫。
協會回覆:常玉過世後,生前的作品也隨之被賤價拍賣,成捆成捆的畫作在當時售價僅僅才數百法郎(https://reurl.cc/YE0K70)。因此可知目前傳世和由各家收藏的常玉畫作,只是他畫作的一部分。
經查證常玉在1938年曾因兄喪回國,並繼承大筆遺產,故在繼承遺產後的幾年期間,常玉經濟情況寬裕,可購買他自己所需要的繪畫工具(https://artemperor.tw/focus/2475)。常玉晚期的確因經濟拮据、窮困潦倒,但眾所皆知他會在同樣畫板和畫布上重複做畫(https://archive.taishinart.org.tw/event/talks/2017071903),本次展出的常玉畫作也都稍微可看出重複使用的痕跡,畫布本身的老化現象也是至少經過60-70年才會有的老化現象,可知展出的畫作是在早期畫作上重複畫上。

ATCT要求典藏藝術雜誌公開道歉聲明書內容2。(圖片由ATCT提供)

疑點二:展出的作品明顯模仿也罷,形象細節含糊,筆觸像是東施效顰,只能說畫工的技巧太過粗糙。
協會回覆:以下是本次在人間福報展出畫作‟盆菊與蝶(120號)”和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畫作中,相似之處的筆觸比對,可見筆觸、筆法完全相同,甚至本次展覽的作品更為細緻。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之纖維板畫作,應是常玉最窮困潦倒時,因當時黃教育部長給了一筆錢邀請他來台,要「借展」常玉的畫作,為此他趕製出來的作品,作品趕製完成後常玉甚至還到埃及旅遊一遭。(https://reurl.cc/70M10Q)

ATCT要求典藏藝術雜誌公開道歉聲明書內容3。(圖片由ATCT提供)

疑點三:不能不提的還有,展品抄襲常玉以書法風格會寫的「玉」字方印款,細覷便知筆力匱乏,難以亂真。
比對國立歷史博物館和這次展出藏品的簽名,常玉並非簽名印款都次次有力,以筆跡鑑定而言,同時參考油畫和水彩不同材質畫料,手腕會需要的力道不同,因此在油畫上的簽名不會每次都相同。最重要的仍是要了解其簽名特性,在法文簽名時,會是大寫的「SAN」,通常搭配小寫的「yu」居多。